在当前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日益凸显。然而,数据的流通与交易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数据孤岛、隐私泄露、权属不清等问题。为实现数据的安全、可信、高效流通,构建行业级数据共享基础设施成为关键路径之一。其中,“数据空间”(Data Space)作为一种新兴的数据流通范式,正在成为推动数据资产交易与流通的重要技术与制度基础。
数据空间是一种在特定行业或领域内建立的、支持多方参与的数据共享环境。它不仅提供数据存储与管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数据治理机制,包括数据访问控制、数据确权、数据使用审计、数据质量保障等,从而实现数据在不转移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实现“可用不可见”或“可授权使用”的共享模式。这种模式有效缓解了传统数据共享中因数据泄露、滥用等问题带来的信任障碍。
在行业应用层面,数据空间的建设通常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流通需求展开。例如,在制造业中,数据空间可连接设备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终端用户等多方主体,实现设备运行数据、生产数据、维护数据的共享与协同分析,提升整体产业链效率。在金融行业,数据空间可打通银行、保险、征信机构等数据壁垒,为信贷评估、风险控制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构建可信的数据共享基础设施,是数据空间成功运行的核心。这一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
一是数据治理框架。包括数据分类分级、数据权属界定、数据使用规则制定等,确保数据流通全过程有章可循、权责明确。
二是技术支撑平台。基于隐私计算、区块链、联邦学习等技术,构建安全可控的数据流通环境。例如,隐私计算技术可以在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完成联合建模和分析,区块链技术则可用于数据确权与使用追踪。
三是可信身份与访问控制机制。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和细粒度的权限管理,确保只有授权主体才能访问特定数据,防止数据滥用。
四是合规与监管接口。数据空间需与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监管要求对接,支持数据使用行为的可审计、可追溯,增强监管机构对数据流通的信任与支持。
当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开始探索数据空间的建设路径。例如,欧盟提出的“工业数据空间”(Industrial Data Space)项目,旨在打造一个可互操作、安全可控的跨企业数据共享平台。我国也在多个行业试点推进数据空间建设,如国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推动的制造数据空间、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建设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等,均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推进数据空间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标准体系尚未统一,不同行业、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格式、接口协议、治理规则存在差异,影响了数据空间的互联互通。其次是数据确权机制尚不完善,数据资产的归属、使用、收益分配等法律问题仍需进一步厘清。此外,数据空间的运营模式、商业模式也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深入研究。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的持续推进,数据空间有望成为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不仅有助于打破数据孤岛,提升数据要素的配置效率,也将为数据资产的确权、定价、交易提供坚实支撑。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数据空间为核心的数据流通生态体系,将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推进。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统一标准与监管政策;企业应积极参与数据空间建设,探索数据共享的商业价值;科研机构则需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攻克数据流通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开放、可信、高效的数据流通网络,为数据资产的价值释放提供坚实保障。
公司:赋能智赢信息资讯传媒(深圳)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5
Q Q:3874092623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