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的培育与规范化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作为国家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标准制定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早在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覆盖核心技术、关键平台、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工信部陆续发布多项政策,从技术研发支持、产业生态构建、应用场景拓展等多维度发力,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政策保障。
2018年,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该计划聚焦智能产品、核心基础、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四大方向,提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重点产品发展,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提供了明确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2020年工信部进一步发布《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快人工智能在制造、农业、金融、教育、医疗等重点行业的应用推广,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该意见提出,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人工智能企业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
在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工信部也积极推进相关工作。2021年,工信部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多部门发布《国家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指出要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涵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行业应用、安全伦理等多个方面,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评估依据。
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数据安全、算法偏见、隐私保护等问题,工信部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建设。2022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和软件升级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加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强化软件升级安全管理,保障用户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运行。此外,在《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工信部提出要构建以“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可控可信”为核心的伦理治理框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发展中兼顾社会效益与伦理责任。
进入“十四五”时期,工信部在人工智能政策布局上更加注重系统性与前瞻性。2023年发布的《“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制造新优势。规划强调要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的深度应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和绿色化水平。
此外,工信部还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建设,通过设立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方式,汇聚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继设立人工智能示范区,依托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企业集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总的来看,工信部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制定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涵盖了技术研发、产业应用、标准建设、安全保障、伦理治理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政策的系统性、前瞻性和落地性。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工信部将继续加强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助力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有利位置。
公司:赋能智赢信息资讯传媒(深圳)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5
Q Q:3874092623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