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是全球首个全面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立法框架,旨在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符合伦理、安全与人权标准。该法案于2021年由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经过多轮讨论与修改,标志着欧盟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该法案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须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带来风险或危害。为此,法案将人工智能系统按照风险等级划分为四类:不可接受风险、高风险、有限风险和最小风险。其中,对社会和个体构成不可接受风险的人工智能应用,如用于操纵人类行为或进行社会评分的系统,将被全面禁止。而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例如涉及关键基础设施、教育、就业、执法、司法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则必须满足严格的安全与透明要求。
对于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法案设定了多项强制性合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确保系统的高透明度和可解释性,提供充分的技术文档和日志记录;进行风险评估与缓解措施;使用高质量、无偏见的数据集;保障人类监督机制的有效性;以及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和稳健性。此外,高风险系统在投放市场前必须通过合规评估程序,由指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查。
为了增强公众对人工智能系统的信任,法案还特别强调了透明度原则。对于与人类交互的人工智能系统,例如聊天机器人或深度合成技术,必须明确告知用户其正在与人工智能互动。同时,法案要求远程生物识别系统(如人脸识别)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原则上禁止在公共场所中进行大规模监控,除非在特定公共安全例外情况下并获得授权。
在监管架构方面,欧盟设立了统一的人工智能监管框架,包括成立“欧洲人工智能委员会”作为协调机构,负责监督各成员国的执行情况,并就技术发展和政策更新提供建议。同时,各成员国需设立国家监管机构,负责具体执法工作,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合规性。对于违反法案规定的行为,将施以高额罚款,最高可达全球年营业额的6%或3000万欧元,以确保法律的威慑力。
《人工智能法案》还注重对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的支持,设立了“监管沙盒”机制,允许企业在受控环境下测试人工智能系统,从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技术创新。此外,法案鼓励开发可信赖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欧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在国际层面,该法案被视为人工智能治理的标杆,可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产生深远影响。欧盟希望通过这一立法推动全球范围内对人工智能风险的共同应对,同时为欧洲企业在全球人工智能市场中树立高标准形象。
尽管《人工智能法案》在平衡创新与监管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但其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界定“高风险”系统的边界、如何确保跨国人工智能企业的合规性、以及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中保持法律的适应性等问题,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总体而言,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标志着人工智能治理从理念走向实践的重要转折。它不仅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随着法案的落地与执行,其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负责任发展方面的影响力将日益显现。
公司:赋能智赢信息资讯传媒(深圳)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5
Q Q:3874092623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