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算中心作为支撑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正逐步成为各地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为推动智算中心建设,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补贴和扶持措施,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国家层面,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人工智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文件。例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新型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算力资源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同时,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也陆续发布了关于数据中心绿色化、集约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地方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在这一宏观政策背景下,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出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扶持政策。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为例,这些地区依托其强大的科技资源和产业优势,率先布局智算中心建设,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方式吸引企业投资。例如,北京市对符合条件的智算中心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项目总投资30%的补贴;上海市则对在特定区域建设的智算中心提供用地优先保障,并给予运营企业一定年限的税收减免。
中西部地区也在积极布局智算中心建设,试图通过承接东部算力需求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例如,贵州省近年来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已建成多个大型数据中心,并对入驻企业提供电价优惠、人才补贴、研发资金支持等多项政策。四川省则设立了专项基金,支持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智算平台。
除了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地方政府还通过政策创新为智算中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些地方建立了“一站式”审批绿色通道,简化项目建设流程,提高审批效率;部分城市还探索建立“算力交易平台”,推动算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此外,为了吸引高端人才,不少地方还出台了针对智算中心相关领域人才的引进政策,包括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科研资助等,形成“政策+服务+环境”的综合支持体系。
从补贴方式来看,地方政府通常采用“前补+后补”相结合的模式。前期主要通过建设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降低企业初期投入压力;后期则通过运营补贴、绩效奖励等形式鼓励企业持续投入和技术创新。例如,浙江省对智算中心项目的建设阶段给予一次性补贴,同时对项目运营阶段的能效指标达标情况给予奖励,从而实现从“建设驱动”向“运营驱动”的政策导向转变。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地也注重政策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一些地方建立了项目评审机制,由专家团队对申报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估,确保补贴资金真正用于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同时,为防止政策套利和资源浪费,部分城市还建立了动态监管机制,对享受补贴的项目进行跟踪评估,确保政策效果可量化、可追溯。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策补贴在短期内能够有效推动智算中心建设,但长期来看,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仍是关键。对此,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探索“政企合作+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建立产业基金等方式,增强智算中心的自我造血能力。此外,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也是提升智算中心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总的来看,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智算中心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各地政府通过政策补贴、税收优惠、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多种手段,积极推动智算中心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智算中心将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公司:赋能智赢信息资讯传媒(深圳)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5
Q Q:3874092623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