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日益凸显,数据资产的概念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了规范数据的采集、使用、交易和保护,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起以《民法典》《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本文将围绕这些核心法规,对数据资产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解读。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我国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法,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了“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一条款为数据资产的权利归属和保护提供了基础法律依据,标志着数据作为新型财产权益被纳入法律保护体系。虽然该条款较为原则性,但为后续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了方向。
其次,《数据安全法》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数据安全的综合性法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确立了“数据安全”与“数据利用”并重的原则,强调国家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促进数据流通和利用。《数据安全法》明确了数据分类分级制度,要求对数据实行分级管理,重要数据需进行重点保护,并规定了数据处理者的安全义务,包括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技术措施防范数据泄露等。此外,该法还对跨境数据流动进行了规范,提出建立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机制,为数据资产的跨境交易提供了法律框架。
再次,《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是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立法。该法确立了“知情—同意”原则,明确个人信息处理应当以合法、正当、必要和最小化为前提。对于数据资产的形成和利用而言,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必须获得个人的明确同意,并赋予个人以知情权、访问权、更正权、删除权等一系列权利。这对企业构建数据资产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特别是在数据采集和使用过程中,必须确保不侵犯个人隐私,避免因违规使用个人信息而引发法律风险。
此外,《网络安全法》作为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虽然主要聚焦于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但也对数据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该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对于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数据,还应遵守本地化存储和跨境传输的限制性规定。这些要求在数据资产的形成和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除了上述几部核心法律外,《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也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资产相关行为进行了规范。例如,《电子商务法》要求平台经营者保护用户个人信息,防止数据滥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对数据抓取、数据垄断等行为作出限制,防止不正当获取和利用他人数据资源;《刑法》中也设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等罪名,对严重违法行为予以刑事追责。
总体来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数据资产的合法合规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随着数据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相关法律在适用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数据权属不清、数据交易规则缺失、跨境数据流动监管复杂等问题。因此,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法规和标准,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对于企业和机构而言,面对日益严格的法律环境,应加强数据合规体系建设,明确数据处理流程,完善数据安全防护措施,积极应对监管要求。同时,也应把握政策机遇,探索数据资产的合规化运营路径,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释放。
公司:赋能智赢信息资讯传媒(深圳)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5
Q Q:3874092623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