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其资产化趋势日益显著。为探索数据资源的价值转化路径,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各地开展数据资产试点。在政策推动下,多个省市率先开展数据资产入表、登记确权、评估交易等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将围绕部分典型试点案例,分析政策落地的实际效果,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首先,从试点地区来看,北京、上海、深圳、浙江、江苏等地走在前列,率先建立了数据资产管理的制度框架和实践路径。例如,北京市在2023年发布《数据资产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数据资产登记的主体、流程及权利归属,推动数据资源确权。同时,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率先完成多笔数据资产交易,标志着数据资产流通迈出实质性步伐。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数据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为后续的政策制定和市场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
上海则在数据资产评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24年,上海市财政局联合多部门发布《数据资产会计处理操作指引》,明确数据资产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要求。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数据资产的价值,增强了数据资产的财务认可度,提升了企业对数据资源的重视程度。
在深圳,数据资产入表和交易机制的建设尤为突出。深圳数据交易所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资产交易平台,推动数据资源标准化、资产化、证券化。2024年,深圳某科技企业成功将自有数据资产入表,并通过交易平台完成转让,成为国内首例数据资产证券化案例。该案例不仅验证了数据资产的价值实现路径,也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在东部沿海地区,浙江和江苏也分别在数据资产登记确权和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浙江省依托“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建立了全省统一的数据资产目录和登记平台,推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数据资产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管理。江苏省则聚焦工业数据资产,推动制造业企业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资源进行资产化处理,并在供应链金融、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应用试点,提升了数据要素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
尽管试点地区在政策落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数据资产确权仍存在法律障碍。由于数据具有非排他性、可复制性等特点,如何界定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仍是政策制定中的难点。另一方面,数据资产评估体系尚未统一,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差异较大,影响了数据资产的流通和交易效率。此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推动数据资产化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的数据治理体系,防范数据滥用和泄露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数据资产试点工作。一是加快立法进程,明确数据资产的法律地位和权属规则,为数据确权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完善数据资产评估标准,推动建立统一、科学、可操作的评估体系,提升数据资产的可交易性。三是加强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提升数据流通效率,推动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数据交易市场。四是强化数据安全监管,建立覆盖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交易全过程的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数据资产健康发展。
总体来看,数据资产试点工作为政策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和政策体系的完善,数据资产的价值将进一步释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未来,应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数据资产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助力构建更加高效、规范、安全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
公司:赋能智赢信息资讯传媒(深圳)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5
Q Q:3874092623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