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地位日益凸显。数据资产的概念也逐渐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企业核心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规范数据资产管理、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流通与利用,各国和地区纷纷出台或更新相关法律法规。中国作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也在不断推进数据资产相关法规的完善与更新。
2023年以来,中国在数据资产领域的法规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层面相继发布了《数据二十条》《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关键问题的基本框架。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后续的立法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企业在数据资产管理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地方层面,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地陆续出台地方性数据条例或数据资产管理规定,积极探索数据资产登记、评估、交易等机制。例如,上海市发布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数据资产入表、建立数据资产评估体系,并鼓励金融机构探索数据资产质押融资等新型业务模式。这标志着数据资产从概念走向实践的进程正在加速。
在法律层面,《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基础性法律的实施,已经构建起数据治理的基本法律框架。然而,随着数据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现行法律在数据资产权属、交易规则、责任认定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因此,相关部门正在加快推进《数据法》的立法进程,旨在通过专门立法进一步厘清数据资产的法律属性、权利边界和交易规则。
在数据资产权属方面,法规更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明确数据资源的归属问题。过去,由于数据来源复杂、多方参与,数据的产权界定一直存在争议。新的法规尝试通过“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方式,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资产进行分类确权。这种分权确权机制既保障了数据原始主体的权益,又鼓励了数据的加工利用和价值释放。
在数据流通与交易方面,法规更新也体现出鼓励与规范并重的思路。一方面,政府鼓励建立多层次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支持数据交易所、数据服务商等中介机构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数据交易必须遵循合法、合规、安全、可控的原则,防止数据滥用、泄露和非法交易。例如,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和上海数据交易所均已建立数据资产登记制度,推动数据资产的规范化流通。
在数据资产评估与入表方面,财政部与相关部委联合推动数据资产会计准则的制定,明确符合条件的数据资产可以作为企业资产入表。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数据管理意识,也有助于增强数据资产的金融属性,为数据资产的融资、投资、并购等经济活动奠定基础。
此外,数据跨境流动也是法规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数据跨境流动已成为常态,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主权和安全风险。为此,中国在更新法规时,强调对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的出境管理,要求数据出境必须经过安全评估或取得相关许可。这一方面体现了对国家安全和公民隐私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在开展国际业务时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
总的来看,数据资产法规的持续更新,反映了国家对数据治理的高度重视和对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对于企业而言,应积极关注政策动向,建立健全的数据合规体系,提升数据资产管理能力。同时,也要抓住数据资产入表、交易、融资等新机遇,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释放。
在未来的立法与实践中,数据资产的法律制度仍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与促进数据流通之间实现平衡,将是法规更新过程中持续面临的核心课题。只有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才能真正激发数据要素的活力,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公司:赋能智赢信息资讯传媒(深圳)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5
Q Q:3874092623
Copyright © 2022-2025